中壢市市公所

taoyuan county
TY

中壢市市公所

Government Office

Visão geral

中壢市市公所
Sem votos

遞區號 :32070 地址:中壢市環北路380號 聯絡電話:(03)427-1801~20(總機)
網址 :http://www.junglicity.gov.tw

先民拓荒澗仔壢

中壢位於桃園縣的北部,在地形上屬於較平緩的臺地。三百多年前,這裏還只是一片未開拓的蠻荒,只有當時所稱「青山番」,也就是現今的泰雅族及少數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居住在此。後來,一群由大陸渡海而來的拓荒者,開始進入中壢這塊平坦的臺地開墾,因此原本居住於此的泰雅族只好被迫遷往更南的內陸山地,而平埔族人則慢慢的漢化與新移民共同墾殖這塊新興的土地。

這些新移民當中,以福建、廣東來的人最多,如康熙末年的陳增耀、雍正年間的客籍惠來人黃風、饒平人吳雨吉、賴永馨等;到了乾隆初葉,更有大量客籍移民入墾,包括鎮平人黃梅生三兄弟、鄭建儀二兄弟、永定人胡凱清及惠來人傅仙桂等。其中尤以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前後進入的福建漳州人郭樽,其開墾的規模最大。郭樽初墾大園,後率族人自南崁、桃園地方南下,驅逐番人,設橋闢路,為中壢發展奠下雄厚根基。後來,這些墾民就將這一帶村莊統稱為澗仔壢庄。所謂澗仔壢是因為村內有老街溪、新街溪縱貫形成兩大澗谷,所以稱之為「壢」;後來又因為此地位於昔日北部兩大都市-竹塹(新竹)和淡水(原指新莊,後指臺北)的中途,為來往行旅休息的地點,所以又取其「中」字,改稱中壢。

荒蕪到繁華 走過成長路

一個世紀多以前,中壢原為平埔山胞蕃社,四野荒蕪,荊棘叢生。一直到清乾隆年間,福建漳州人首度渡海來此墾殖,之後大陸福建、廣東和客籍人士亦接踵而至,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務農維生,篳路藍縷,開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中壢原名澗仔壢。清乾隆五十年間,滿清政府在淡水、新竹兩地設縣,澗仔壢由於界屬二縣中心,故而得名,沿用至今。
  民國前十八年,甲午戰爭爆發,台灣割讓給日本,中壢遂改棣台北縣管轄,設置中壢辦務署;民前二年又改棣桃園廳;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經省府委員會第九百一十四次會議通過改制,升格為縣轄市,自同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更名為桃園縣中壢市,直至今日。
  中壢市的成長歷程,涓涓滴滴,至為艱辛。從荒蕪到繁華,從澗仔壢到中壢市民能懷抱前人開墾的艱辛,以無比的熱誠和愛鄉護土的心,繼續為中壢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本市東臨八德鄉,北伸大園鄉,東北銜接桃園市,南毗平鎮市與龍潭鄉相連,西鄰新屋鄉,西南界連楊梅鎮,西北瀕觀音鄉,四通八達。全市東西長10.64公里,南北寬7.38公里,總面積為76.52平方公里,以地形區分為街市中心、內壢、龍岡、大崙四部分,地勢高而平坦,是一塊災害甚少的福地。

境內水渠豐沛,老街溪、新街溪蜿蜒市區而過,農作又得桃園與石門大圳灌溉之利,連年豐收。而自石門水庫完成後,耕作、飲水更不虞匱乏,可謂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市的人間桃源。

本市的地理位置,可從經緯度、山川和相鄰鄉鎮三方面

(一) 經緯度的位置

中壢市的四極地點和經緯度:極東在埔頂的仁美新村,東經121度15分06秒(與北緯24度57分16秒相交),極西在過嶺西南角民族路和新觀路(桃111道)相交處,東經121度08分37秒(與北緯24度58分02秒相交點),極南在龍岡圓環西南約一百公尺處,北緯24度55分36秒(與東經121度14分03秒相交點),極北在月眉里的雙叉港(大崙溪極其西支流會合點) ,與北緯25度01分48秒(與東經121度10分27秒相交點)。

(二)山川的位置

本市不靠山,也不靠海,山海都在市境之外,只能遠眺。桃園縣是個沖積扇地,現在分裂成為數個高低不等的台地面。中壢台地面以中壢市街地為中心,大致以中壢、平鎮兩市為範圍。南高北低,本市南端海拔約170公尺,緩緩下降至北端的70公尺左右,少有起伏。早年的中壢稱為澗仔壢,今日本市核心市區仍位在老街溪和新街溪二大溪流之間。惟從全市看來,是五河並流,五河自西而東排列是:大崙溪(下游雙溪又稱新厝港溪)、洽溪河(下游田心溪)、老街溪(中壢溪)、新街溪(石頭溪)和黃墘溪(下游埔心溪) ,前四條都源出南方高台地,本市為其中游河段,唯有黃墘溪源自本市內壢;但五河都北流至大園出海。

(三)相鄰的位置

本市為在桃園縣平地行政區的中央,一市而與同級八個行政區相鄰,在全縣為陸鄰最多,自然形成縣內交通線輻輳中心。北鄰大園鄉,不但界線最長,犬牙交錯,長達21.1公里,佔總長的37.3%兩市鄉互為緊鄰,關係密切。東面的斷崖,自北而南分別與蘆竹鄉、桃園市和八德市為鄰;界線都不長,分別為3.1、1.7和5.3公里、以對桃園為最短,卻因係全省南北交通大道所經,自古以來往最頻繁。中壢市的西面,自南而北分別與楊梅鎮、新屋鄉和觀音鄉街界,界線分別為1.9、3.2和13.9公里。對楊梅鎮界線為八行政區中最短,以前來往都假道平鎮市為捷徑。

綜觀本市東、北二面的鄰區,居民多操閩南語;西、南二面的鄰區,居民多操客家語;故本市實為兩種方言的交會地帶。由於長久相處,加以交通發達和商務需要,本市居民皆能操兩種方言,其流利程度為相鄰其他地方所難及。 自傳統文化而言,位居全縣地理中心的龍潭鄉,維護客家文化最具成就,惟對外交通不及本市方便,恆以本市為對外門戶,故本市實為縣內南區客家文化中心,文教和學術機構亦為全縣之最多。
民國三十五年(1946)新竹縣政府建立,原來之新竹州中壢郡改為新竹縣中壢區。轄中壢鎮、楊梅鎮、平鎮鄉、新屋鄉、觀音鄉,計面積386.3941平方公里,98村里,1,331鄰,19,005戶,138,105人。區署設於中壢鎮石頭里31號。其中中壢鎮面積占76.7951平方公里,轄27里,344鄰,4,984戶,35,160人。

三十六(1947)年行政院第一四五次會議通過「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為便於推行地方自治,各縣之區署在新縣府成立一個月內裁撤,原屬各鄉鎮改由縣政府直轄,此制直至三十九年(1950)十月。而中壢一地成為新竹縣中壢區,所轄區域擴大,含有直轄縣屬鄉鎮桃園鎮、八德鄉、大溪鎮、蘆竹鄉、大園鄉、龜山鄉六鄉鎮,及區轄鄉鎮中壢、楊梅二鎮,龍潭、平鎮、新屋、觀音四鄉。

三十九年桃園縣正式成立,改為縣鄉(鎮)二級制。中壢鎮人口增加為7,194戶,其中男21,796人,女21,046人,計42,842人,欲得知最新人口資料請按此處。

民國五十五年,中壢鎮人口超過十萬人(102,054人),達到升格為縣轄市的標準,因此五十六年(1967)二月廿七日經省政府委員會第九一四次會議通過,中壢鎮升格為縣轄市,自同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易名為桃園縣中壢市。是桃園縣境最早獲准由鎮升格為市者。

到八十四年(1985)為止,中壢市的里數也從27里增為55里。

到八十七年(1998)為止,中壢市的里數增加19里成為74里。

到九十一年(2002)為止,中壢市的里數增加5里成為79里。

到九十四年(2005)為止,中壢市的里數增加2里成為81里。

Location:

Javascript is required to view this map.

Comentários

Connections

Compare related sites, explore the related maps, find out about volunteering, how to get here and more. Soon, you will find ways to share this map here, too.

Getting Here

Every site using the same primary Icon on Open Green Map is automatically linked here. You can comp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solutions on this map and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Other Sites on Map
Related Sites Worldwide
Choose a connections category from the list on the left.

Multimedia

中壢市市公所

image added by pondspapago

Impacts

No impacts have been left for this site yet - be the first!

Donate to GreenMaps